3月30日下午,我校1982届工程力学专业校友、北京理工大学孙逢春院士受聘为我校校长顾问,并作了题为“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和机遇”的学术报告。校领导段献忠、刘金水、谭蔚泓,以及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学院相关负责人、师生代表参加相关活动。
受聘仪式上,段献忠校长为校友孙逢春院士佩戴校徽,并颁发校长顾问聘书。孙逢春院士感慨地说,今年是我入校40周年,再次回到母校心情很激动,希望能为母校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
在学术报告会上,孙逢春院士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新能源汽车研究经历,围绕“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和机遇”主题,从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充换电设施技术、智能运行大数据技术、军民融合电驱动车辆技术等方面进行解读。
“当年,我买了两台计算机、三张桌子,带了一位老师和一名助教,就开始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他指出,新能源汽车是国家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之一。新能源汽车三大系统技术即车、充电(换电)、运行大数据;新能源汽车若干关键技术总体目标是高效节能、安全舒适;新能源汽车发展核心所在是关键技术。他重点介绍了大三电、小三电、轻量化、全气候等整车高效节能的八项关键技术。“大三电”即电机、电池、电控;“小三电”即电制动、电空调、电转向;轻量化是消化掉装上电池的重量;“全气候”是希望未来技术发展让新能源汽车行驶再无环境禁区。
报告会后,孙逢春院士还与师生交流互动,并回答了关于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无人驾驶、科研创新、学科交叉与融合等问题。他强调,要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重视学科交叉与融合,进行原始创新;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人物介绍】
孙逢春,男,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我校1982届工程力学专业毕业的杰出校友,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长期从事车辆工程领域车辆电动化技术研究工作,开创了我国“电动车辆、充/换电站、远程实时监控”电动商用车辆系统工程技术体系;创建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新能源汽车运行国家监管平台;在电动车辆系统动力学、节能与再生制动控制、自动机械变速传动控制、电池系统与能量管理、电池箱自动快速更换以及电动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开发,取得了系列成果。他发明了动力传动系统关键技术,主持研制出我国首辆超低地板电动客车;发明电池管理、充/换电站、远程实时监控等技术,创建电动车辆运行标准体系,主持研制出国际首座电动商用车自动快速充/换电站,率先实施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广州亚运和APEC等零排放国家重点交通示范工程;提出新能源汽车运行国家—地方政府—整车企业三级监管技术体系,创建新能源汽车运行唯一国家监管平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电动客车和充/换电站成套技术与产品通过国际认证并首次出口欧盟。
他获国家技术发明授权65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以及省部级奖励多项。出版著作8本,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总引6000余次,其中11篇入选 ESI高被引论文,3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曾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国汽车工业优秀科技人才奖”等多项荣誉。
现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会士,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政府顾问,北京市科技冬奥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专家组组长,历任国家新能源汽车专家组专家、北京市首席专家等。任Applied Energy等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数次担任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大会主席、程序委员会主席,并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大会上做特邀报告。